别人看《大唐双龙传》
贴一些他山之石,会删节校正。有些是我同意的,有些是我觉得新奇的。尽量注明出处。
Q1 子陵爱谁
Q : 《大唐双龙传》里徐子陵喜欢的是婠婠还是师妃暄还是石青璇?
作者:水月鏡花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448612/answer/270406888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A : 要成全「仙凡之恋」,并非是不可能或不合理的事情,这完全是黄师的取舍。秦梦瑶和韩柏的心智极不相配,分手可以轻易理解,但师妃暄和徐子陵呢?
和男主角们一同喜欢上美丽仙子的读者一定觉得扼腕不已,此情实在令人唏嘘……
想法一转:没有结果的爱才最教人刻骨铭心,可以用来安慰这种失意和失落的感觉。
上面这句话完全合情合理,因为人性就是如此,只是思路被黄师引导到遗憾、开解之后,还是没有得到先前问题的答案:为什么在他笔下,仙子和男主角注定无果?
黄易透过钹锋寒之口说过,不论仙子或魔女,她们的心志都不在男女情爱上,和她们谈情说爱注定没有好结果。这里其实就是黄易的观点,以大白话来说,就是人生追求不同,强求也没有用。
《双龙》中有一章,里面写到徐子陵的心神都系在石青璇身上,原由的第一句话写的是「石青璇对他的爱是毫无保留的」。他们可以碰触、亲吻、抚慰彼此的心灵,在这个冷酷的世界里,让两个孤独的人不再孤独。黄易在这章道出了他心目中理想的爱情样貌,所以将这章命名为「爱之真谛」。
对师妃暄来说,师门教导她的一切是不可挑战、不容置疑的铁律,所以她和婠婠殊途同归,两人都像极其完美的机器人,执行师门交待的使命和任务。即使对手是徐子陵,师妃暄照样会利用他的坦白来算计他,对寇仲不利,而这是徐子陵无法容忍的底线。
每当师徐两人独处时,师妃暄那若有情似无情的俏模样,则印证了石青璇说的,师妃暄对男女感情的定力并不强。她常忍不住说话撩拨徐子陵,又在「不小心犯错」后立即修正,这种反复的态度曾使徐子陵好几次感到心冷。
那石青璇呢?她的母亲碧秀心确实深爱石之轩,所以她无怨无悔。碧秀心挑战了慈航静斋教导的,必须对男女情爱避之唯恐不及,反而一心想把心爱的石之轩引回正途。在静斋门人的口述下,她成了以身饲魔的牺牲者,可见静斋的教育中,无法理解何谓爱情。我几乎会把第一任创斋的地尼想成灭绝师太,她们真像同路人。
石青璇在碧秀心死后,差点也成为静斋的弟子,但她却选择离开,自食其力。可以理解这是因为她的生命追求和静斋宗旨格格不入。从书中能看出,她很爱母亲,在热丧之际,一群方外之人跟她说人生、情感不过就是空、就是幻,那对她该是冷酷而残忍的。
石青璇貌似避世,但她却不厌世。她喜爱大自然、喜欢音乐,看个月亮、浸足小溪都能自得其乐。从惊人的音乐造诣来看,她根本就是一个内心丰富、情感充沛的人。只不过她用冷淡拉出与人的距离,以此来保护自己多情善感的心。这种外冷内热的性情,和徐子陵完全同出一辙。
初识徐子陵时,看他对扮丑的自己仍愿意热血相助(这桥段是否似曾相识?黄蓉和郭靖的初相识亦如是),心中对他有了好感,再加上徐子陵的外型实在养眼,两人结伴同行时又是如此开心写意,渐渐地,她的心门被徐子陵打开了。所以她对徐子陵说的「我很害怕」,指的就是:她对徐子陵动心了。
可是她母亲的过往让她对爱情完全不敢怀抱希望,早就抱定单身不嫁的想法,趁她自己还没深陷泥沼便赶紧打退堂鼓,而徐子陵完全不知道其中曲折,只是感觉自尊受到严重的伤害。他头一回生出想要把一个女子拥入怀里轻怜蜜爱,清楚知道自己动了真情,却立刻被泼了冷水,可想象他的挫败。两人都踩了刹车,于是分开一年之久。
「爱情只会使人不幸」,在父母的前车之鉴下,石青璇甩不掉这句魔咒,可是就在这等同绝交的一年里,石青璇忘不掉徐子陵,才知道自己在劫难逃。
而徐子陵和师妃暄终于正式地谈了精神式恋爱,了却徐子陵一个未完的宿愿。他和师妃暄有了绚烂一刻的甜蜜、旋又体会失去的痛苦,仿佛脱了一层皮。
师妃暄接受的教育,是「情爱」乃修道人的破绽,必须极力避免才能修道成功,但那是一个思想上的抽象教条。石青璇则是亲眼看到深爱的母亲如何为情所苦(自她懂事后从未见碧秀心笑过),那是实实在在的恐怖。
可是,师妃暄为了追求自己的目标,她的做法是给徐子陵压力,逼他成全她。相对地,徐子陵再会石青璇时,她听到徐子陵只为帮尚秀芳送竹箫才来找她,难掩情伤,吹出了能令徐子陵和侯希白不禁流下的男儿泪。这回她虽然还是想逃离徐子陵,却忍不住轻轻吻他了。石青璇在恐惧和爱情间被拉扯,如果不是这一年的分离,她未必会现身来见徐子陵,但是她走出来见他了,用箫声表达自己的情感。面对她自己心里的恐惧,她是一步步地克服,而不是师妃暄那种眼不见心为净就好的逃避心理。
至此,我突然明白「毫无保留的爱」是什么意思。真正深爱徐子陵的人是谁?真正可贵又可敬的女子又是谁。
徐子陵当然可以继续迷恋仙子,终生沉浸在求不得之苦中,成为一代情圣,和石青璇就此擦身而过。只不过黄易偏心徐子陵,让他有机会重续和石青璇的情缘,和这样珍贵的奇女子共度一生,得到真正的爱情。
师妃暄屡屡要求他要给石青璇幸福,又在他面前说自己如何真心爱他。最后一次师徐相见,敞开心房的谈话让很多人以为是大度,但是女性心理是这样的:
我要你知道我爱你,这样你便忘不了我;我要你去爱石青璇,所以你这么做,是因为爱我,听了我的话的缘故。
瞧出那言外之意了吗?
师妃暄不会和他厮守一生,但她仍试图掌控他的一生,受她指派。
这种心理很容易发生在自视甚高的女子身上,因为她们不喜欢损失,更不喜欢输的感觉。
黄师不了解这种女性的微妙心态吗?不,我相信他了解。
《寻秦记》中,善柔告别项少龙时,说不希望项少龙忘了她,希望他还是一直爱着自己。在此,黄易已经明明白白地写出女人的这种微妙心思了。那项少龙是怎么回答的呢?
他说不会忘记她,但想的次数会愈来愈少,因为不愿去想她在别的男人怀里。这话说得合情合理,很合独占欲强烈的善柔胃口,而且颇为深情。只是事实上,项少龙也做好了「抽身」的心理准备,从唤她「柔柔」,到变成「柔大姐」、「柔姐」,然后自称小弟。
面对师妃暄的私心和意图,徐子陵知道吗?
最后一次在长安相会,师妃暄想问徐子陵石青璇的状况,徐子陵回了一句:若我不是深悉妃暄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会误以为妃暄是在试探我和她的情况。先是送师妃暄一顶高帽子,然后转移话题,直到分手,徐子陵没提过和石青璇有关的只字片语。
徐子陵知道师妃暄确实爱自己,所以没有遗憾了。
他不再和她说石青璇的事,则是明明白白的亲疏有别:我和她的事,与你无关。
至于徐子陵是否看穿师妃暄微妙的自私心态,就要视他的「识人之明」而定了。
不过,黄易是肯定知道的。他曾利用徐子陵之口,来分析寇仲对董淑妮和云玉真的心理和想法,就知道黄易能清楚地掌握男女关系的微妙之处,所以才能写出分别来。
因此,仙子为何和男主角无法开花结果,答案就是她们的美貌和爱情,还有那满满的仙气,都只会是男主角生命中的过客,如一场甜梦般教人迷醉。
他们曾经相爱一场,但彼此都不是对方最好的选择,更不会为了对方改变自己。
最重要的是,仙子们对男主角从来不是「毫无保留的爱」。而男主角所得到的爱情,必定是黄易认为是最好的爱情。
于是,师妃暄最后成了徐子陵上个轮回的记忆,而石青璇则是他用今生全心全意去珍爱的妻子,将来她死后成了星宿,自己也要是离她最近的一颗星。
评论区的回复
如果说金庸把爱情写得像钻石一样恒久璀璨,张爱玲把爱情这件华服下隐藏的虱子抓出来教人看个明白,那黄易写的爱情就是一颗里面裂了许多冰晶的水晶球,通透得让人好像能看到水晶球的内里,可是在美丽的表象下,里面尽是不完美和遗憾。
他写的爱情绝对不差,如果看懂细节,就会头皮发麻。例如徐子陵看着天上的星宿,想的是石青璇跟他说过,人死后会回到星宿的这件事,而他生出的感触竟然是不知道自己离她这颗星近不近?能让他产生这种缠绵心境的,其实就只有石青璇一个人。
多情如项少龙和韩柏,前者都把纪嫣然搂在左边,韩柏对虚夜月也是如此,为什么是左边?因为那是心脏的位置,黄易刻意写出左边,就是要写他们都把最心爱的女子贴心而放。可是黄易不会直接写「把最心爱的女子贴心而放」,不然就会害男主角们变成和其他美女只是性和谎言。
就算他们再怎么爱女主角,还是禁不住新鲜和诱惑。就算想要只对一个女子专一的徐子陵,再怎么爱石青璇,心里也永远会有对师妃暄的回忆。那对徐子陵来说,他的人生有了更多的经历,变得更丰富多彩;可对石青璇来说,她的丈夫心里永远有另一个女人的影子,所以她才会在碧秀心灵前说「就算他无情抛弃我,也绝不言悔。」
说真的,这看的实在教人很堵心,尤其是对女性读者来说。可是黄易真的把男性心理写得很实际,也把女性心理写到臻至完美。
婠婠的美丽完全不下于石青璇和师妃暄,而且徐子陵是先认识的她,照说婠婠在三人当中,应该有“先入为主”的优势才对。
只不过我所理解的,是徐子陵看到她以残忍的手段杀死商秀珣的两位老伯后,对她产生了很大的负面情绪,如愤怒、恐惧,再加上她成为威胁自己和寇仲性命的人,就算有好感,也在还没发芽前就被掐死了。
在我看来,婠婠有三次的机会,但都和徐子陵错过了。
一次是在蜀道上,徐子陵听婠婠告白,可是他还没感动,就被她制于掌下,动辄丧命,这情况下实在不可能动情。
一次是婠婠为祝玉妍之死伤心不已,徐子陵是怜惜她的,因此才愿意帮她疗伤,岂知他在被骗的情况下帮她练成了天魔功,徐子陵虽不怪她,但也很难有超出友谊的情份了。
最后一次是在荒村,婠婠帮徐子陵疗伤,并说想要陪他去就医,可惜徐子陵当时想的是都是石青璇,从这回开始,他们两人就彻底成为平行线,再也没办法产生男女之情的交集了。
以上是情节的推断,而从徐子陵的性格和心态来说,他喜欢的女子都是可以让他「仰视」的,如师妃暄的禅语、石青璇的箫艺,甚至包括沈落雁的谋略,以及商秀珣的干练。
婠婠尽管美丽,但徐子陵关注的,都是她对自己产生威胁的武艺高强,并没有可供他「仰视」的内涵,所以很遗憾的是,在他认识的女子中,婠婠在他心里的影子,或许可以说是最淡薄的。徐子陵对她心怀怜悯,却难有爱情了。
Q2 评价寇仲
Q : 如何评价《大唐双龙传》里寇仲这个人物?
作者:放开那个女孩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68996648/answer/99420142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A : 一般来说,我们习惯从涉及到历史小说的人物中去找原型背景。
寇仲这个人物呢,在书籍连载最火的2000年。各大论坛讨论最多,给出的原型定位就是虬髯客。
性格豪情狂放且素有大志。行走江湖又心怀侠义。跟李靖有一份结义之情。又因为一个女人而心生误会跟怨怼。同时对争霸天下有一份格外的执着。
这就是我对寇仲的评价了。可惜黄师最后写崩了结局。放弃争霸没问题,让位于李世民也没有问题,写出一个合理的过程。同时安排一个海外建国,傲龙于天的结局不是能更加契合书名吗?
《大唐双龙传》首先是大唐,所以我一开始就知道寇仲不可能逆转历史。不然就与书名不符了。但既然是龙,却给个归隐的结局是什么意思?
我看不到少帅快乐洒脱的田园风光。
只可以预见那心底的郁结之情。
说到底,少帅被正史剧情给强行坑了。
而且徐子陵还背了锅。
一世人,两兄弟。
每晚深夜当空,岭南城中。
响起的都不再是这句豪情磊落的呓语。
而是那一声声心有不甘的夜啸吧?
漏洞百出的大唐双龙传 (附“寇仲外传”)
一部成功的文艺作品,首先要逻辑上行得通,情节发展,人物个性没有明显的缺陷。大唐双龙传是黄易继寻秦记之后的又一部巨著,全书六十三章,一目十行地看也得两礼拜才能看完,可惜此书写得虽长,硬伤却也遍布全身,看后十分郁闷,下面就将我的疑点拿出来跟大家一起探讨。
1、不可理喻的寇仲:黄易此书是想写出一位能与李世民双雄并立的主人公,但又不能违背历史,这样矛盾的布局下,就写出寇仲这么一个不可理喻的变态。寇仲刚学会一些三脚猫功夫告别小混混的时候,就已经立志要争霸天下,为此甚至拒绝杜伏威辅佐他的邀请,因为杜家军匪气太重,难成大器。如此胸怀大志的一个人最后居然莫名其妙地让出自己舔刀子喋血打下的江山,原因在于他不想做皇帝,那他争霸天下是为了什么,争着玩?他当打江山是玩电子游戏吗?从一开始,所有人都看出寇仲是个极有野心的人物,而野心一般而言都会随着一个人的成功逐步升级,毕竟胃口越来越大嘛,寇仲倒好,他的野心随着实力的增长越来越小,最后跟宋玉致隐居于岭南,这还是那个野心勃勃爱好刺激冒险的寇仲吗?难道他的野心就是打几个漂亮仗好向儿子炫耀?寇仲是少帅军的统领,可是没见他在少帅军蹲几天,倒是带着徐子陵天南海北地过大侠瘾,他没想过自己被宰了,以他为精神领袖的下属怎么办?这样的少帅古今中外也就独一号吧。寇仲的头号大敌是李世民,他的正确策略应该是静观其变(必要时煽风点火),坐等魔门和李渊李建成干掉李世民,天下白道和李世民的旧部自然转向支持他,然后再一举打垮李阀和魔门,统一江山。他倒好,敌我不分,和徐子陵两个傻蛋整天帮着李世民对付魔门和李家二兄弟,结果魔门,李阀人人都要杀他们,李世民一缓过劲来也是除之而后快,正道的人虽然不杀他们但也百般阻挠,怎么看寇徐二人都是自个把自个往死里赶,真不明白他们长的是人脑还是猪脑。总之寇仲的性格矛盾决不比石之轩少。
2、妖女师妃暄:师妃暄的职业是尼姑,不过人们一般称她为仙子,因为这个尼姑既不剃度,也不在庵里好好修行,整天仗着一张出尘冠艳的面孔到处使美人计。俗话说入世为儒,出世为道,佛门子弟更应该六根清静,可这个尼姑不仅涉世,还将天下玩弄于股掌之间。看来石之轩做人真得很失败,纵横家的本事两个徒弟一个没学到,倒是死对头师妃暄尽得花间派的真传。师尼姑武功虽高,却哪里用得着动手,张张口,抛几个含蓄点的媚眼,搞定徐子陵就搞定了寇仲。师妃暄对徐子陵是真是假只有黄易知道,不过只要对李小子不利的,师妃暄一定会出来阻挠,李小子要杀寇徐时,她却总是不知所踪,真怀疑她是不是和李小子勾搭成奸,否则没道理这么护着他。宋缺一出,谁与争锋,这时候师妃暄居然撕破脸皮亲赴巴蜀坐镇,还着宁道奇,梵清惠去对付宋缺,硬生生逼寇仲把江山让给李小子。都说绾绾是妖女,绾绾那点媚功哪里比得上师妃暄,师妃暄才是当之无愧的大唐头号妖女。
3、荒唐的选择:李世民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是因为白道准确地说是师妃暄选择他作为真命天子。这个选择真得正确吗?李世民不是太子,选他做真命天子意味着李渊必须废长立幼,或者李世民弑兄。太子无过,废长立幼,在皇室阀门是大忌,动辄引起内乱,李渊决不敢冒这个险。退一万步即便李渊有这个胆量,李世民登基后,建成元吉也必定造反,一样涂炭生灵。因此李世民要坐皇帝就只能弑兄。白道逼着李世民去弑兄?有违常理吧。假如李建成和李世民相安无事,李世民也要弑兄?再看寇仲,凭什么说他当皇帝就比李世民差?李世民施仁政,寇仲也不可能施暴政,寇仲虽然对治天下没什么经验(谁天生有经验?),但他知人善用,有领袖气质,能让一大堆高人帮他卖命,这就是最好的管理,况且寇仲有宋缺做底,政绩能差到哪里。至于少数民族政策,寇仲在草原上有一批过命的朋友,他怎么可能搞大汉族主义,歧视少数民族?中原最大的威胁是突厥,对付突厥更是只能依靠寇仲这样的强力领袖。寇仲武功绝顶,骁勇善战,光他的名字对突厥就有极大的震慑力,事实上李世民最后也是靠寇仲才将突厥赶回草原。颉利敢动李世民但绝不敢碰寇仲,寇仲和突利还是生死之交,可以想象只有寇仲上台才能真正平息北方游牧民族的祸患。总之,按书中的设定,寇仲比李世民更适合做当时的统治者,白道力挺李世民到丧失理智的地步,令人难以理解。
4、高丽败笔:与高丽的关系是此书的又一大败笔。寇仲信誓旦旦地说高丽是他的半个祖国,他有生之年决不会入侵高丽。问题在于寇仲不是也不打算做皇帝,他的誓言顶个屁用。事实恰恰如高丽所虑,李世民晚年最大的失误就是征高丽,两次征伐搞得民怨沸腾,甚至引发农民起义,差点重蹈杨广的覆辙。算来那时候寇徐二人还没死吧,他们怎么没出来说两句话,亦或跑到高丽去帮助反唐?高丽应该是寇仲当皇帝的另一个理由,只有寇仲和他的后代才能保证与高丽睦邻友好。唐对高丽的用兵断断续续一直到唐玄宗时期,死伤无数一度借机高丽内乱攻陷全境最终又无功而返,大唐和高丽均成为对方的恶梦。师妃暄怎么没想到这一出而让寇仲当皇帝呢?
5、窝囊的李世民:李世民的江山是寇仲打下来送给他的,李建成李元吉是寇徐将计就计除掉的,魔门是寇徐摆平的,突厥是寇仲横刀立马击败毕玄吓走的,那李世民干了些什么?李世民所做的似乎就是参加过两轮面试,获得一份叫天子的工作。书中的李世民不像武将,倒像诸葛亮,整天躲在部下的后面运筹帷幄,打仗没动过手,弑兄也是被寇仲逼出来的,要不是师尼姑发疯似地到处游说对手向他投降,天下早是寇仲的囊中之物,哪轮到他做皇帝。问题是书中的李世民能当好皇帝吗?投机取巧搞来的江山注定坐不长久,赵匡胤、蒋介石就是最好的例子。江山应该是一城一池打下的,这样才能服人,也能管得住。李世民登基后寇仲退隐,下一次突厥来犯谁去抵挡,就靠书中李世民这个窝囊样能行吗?历史上的李世民其实更接近寇仲,驰骋疆场勇武过人豪气干云。打天下时,李世民基本上都是身先士卒,令敌人闻风丧胆,登基后,虽不再上前线搏命,但下属将领已满师出道,个个独当一面。玄武门之变后,颉利乘唐朝内乱,大举入侵。尉迟敬德出战,大败突厥。未几,颉利又再入侵,到达渭水便桥。李世民亲率六骑到渭水,与颉利隔河相会,厉数颉利背弃盟约,这时唐朝大军亦陆续到达。颉利见唐军军容鼎盛,无隙可乘,于是议和北归,即为“便桥会盟”。贞观四年(630)三月,李靖、李绩大败突厥,俘颉利,东突厥灭亡。贞观八年(634),吐谷浑寇边,李世民派李靖、侯君集、王道宗等出击,次年吐谷浑伏允可汗逃入沙漠,后为国人所杀,李世民另立吐谷浑国王。总之历史上的唐太宗和汉武帝一样,是中华帝国的最鼎盛时期,对付北方游牧民族所向披靡,极大地扩展了中国版图。这样的丰功伟绩只有寇仲能够办到,书中那个窝囊的李世民是万万不能的。
6、愚蠢的徐子陵:原本不想写徐子陵,但考虑到子陵有那么多的粉丝,还是描两句吧。徐子陵说好听点是师妃暄手中的一把刀,说难听点是师妃暄的玩物,用过就扔。师妖女一会儿色诱,嗲兮兮地对徐说只要他离开寇仲,她就长伴左右,一会儿爱情演习,把徐子陵玩得七荤八素,智商为零,完全被师妖女牵着鼻子走。正道的死敌是魔门,可通篇正道和魔门几乎未发生过正面冲突,师妖女成功地将寇徐牵扯进来对付魔门,她利用石青璇对徐子陵的感情让徐牵制石之轩,又利用寇仲和徐子陵的兄弟情借徐子陵阻挠寇仲的江山霸业。徐子陵则被人卖了帮人数钱,最后被师妖女封个沙门护法搞得晕晕乎乎,愚蠢到自作主张劝寇仲让出江山。想师妖女知道后一定会乐得前仰后合,大赞傻得可爱,不枉我跟你调了那么长时间情。相比师妃暄,绾绾则要正派得多,虽然她是正宗魔门弟子,有时候会耍点手腕,但她从不纠缠徐子陵,当她知道和徐子陵无望后,便只寻寇仲谈事情,避免和徐子陵见面。十年后,孑然一身带着一个小女儿飘然而至,只挥挥手就轻轻地走了,让人不由得心生怜爱之情。因此在许多读者的心目中,绾绾反而比师妃暄的地位要高。
7、比较寻秦记:大唐双龙和寻秦记一样,细节描写很丰富,但宏观把握上比寻差之甚远。寻为历史重构,设计完美,滴水不漏,最后巧妙地借用焚书坑儒抹去项少龙的一切,项的儿子自己更名为羽,又点出未来的楚汉相争。情节上完全能自圆其说,引人入胜。大唐则相反,漏洞太多,只能看,不能想,这就决定大唐难以像寻秦记那样成为一部经典。
附:一个有点俗套但能自圆其说的大唐结局:
寇仲外传
鲁妙子认为师妃暄为天下苍生寻明主的做法十分愚蠢,天下应为能者居之,人为干涉逆拂天意,并觉得李世民有李渊多愁善感的一面,难成大器,故临终前破例为寇仲做出唯一一张以活人为原型的李世民脸谱,备寇仲日后之用。李世民不忍弑兄,对李渊又完全失望,萌生退意,寻寇仲帮忙。徐子陵发现寇仲与李世民身材酷肖,面孔亦有几分相似之处,遂想出掉包记,让寇仲替代李世民。于是李世民带着长孙氏归隐巴蜀,寇仲则在李靖等人的帮助下成功乔装李世民,杀建成元吉,逼李渊退位,又作出与少帅军和解的表象一统天下,击退突厥。
大功告成后,寇仲寻李世民回去做皇帝,孰料李世民的贞观酒楼生意兴隆,并正组织商队准备和吐蕃做茶叶、盐巴和马匹生意,李世民发现自己是个生意天才,并认为江山是寇仲打下的,自己上台难以服众。长孙氏和他新纳的一个小妾也生怕入宫后失宠,劝李世民留下。于是寇仲只好继续将错就错当皇帝,改元为贞观,将宋玉致接入宫中作长孙皇后。此时寇仲已无须乔装,因为他顶替李世民已成为唐室高层的不宣之谜,怕引起民乱才没有点破。于是寇仲时而以李世民的身份发号施令,时而以自己的本来身份率军冲锋陷阵。贞观四年,大败突厥,生擒颉利,东突厥归降。随后寇仲采用中书令温彦博的建议将突厥降众迁居到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居住,保全他们原有的部落和风俗习惯,并对突厥降将大批封赏,让他们迁居长安,此举深得少数民族的拥戴,寇仲被尊为“天可汗”。
与武功相比,寇仲的文才实在不足以服人,于是侯希白便成为长安的大忙人,经常要帮寇仲吟诗作赋,写书作画蒙混过关。后世对唐太宗的文才武功均深为叹服,殊不知文才乃侯希白,武功属寇仲,真正的李世民为巴蜀大贾,后半生一直致力于开拓现今被称作“茶马古道”的川藏贸易要道。
寇仲晚年碰到两件大事,一件是傅采林死后,盖苏文为争权发动兵变,尽屠傅家后人,君瑜被杀,君嫱逃至长安求援,寇仲震怒下亲征高丽。另一件虽然当时事小,后来却引起轩然大波,绾绾的养女明空入宫成为才人。明空媚功惊人,被赐名为“媚娘”,寇仲因为绾绾的缘故,对她既宠爱又忌惮,寇仲不知道的是,他那个老实八交叫李治的儿子已被明空迷得神魂颠倒。寇仲死后,明空尽显魔门本色,心狠手辣,对自己的亲生儿女也痛下毒手,终于不负绾绾期望,为魔门夺得天下,改国号为“周”,后世称她为“则天大帝”。
【再加一篇「黄易天地」网站的文章。早就看了,当时没一起发,非常后悔】
缺乏战略头脑的寇仲 作者: 小刀
一个优秀的统帅,首先考虑的是营造一个有利于自己的战略格局,即便现有的格局不利于自己,也不能放过任何能改变这种格局的机会。就象一个棋手,如果他在布局时漫不经心,到中盘甚至收官时才开始拼命,那他只能是业余水平。寇仲在战略上的表现恰恰是个业余水平。
他最初的计划是贩盐北上,到长安起出宝藏,然后占据关中。这计划现在看来可笑无比!从洛阳回来以后,如果不是一场意外导致创立少帅军,他还会和李子通之流浪费时间。而开始守彭梁的时候他居然还老大不乐意,这不能不让人怀疑他是否真的想争天下!在谈论攻打东海的作战计划时,他首先想到的竟然是亲自去飞马牧场买马,然后再训练一支骑兵……天哪!他竟然一点不着急!他那么想取杨公宝藏,令人怀疑他到底是为了打天下而取杨公宝藏呢?还是为了取杨公宝藏而打天下?当然,杨公宝藏用处确实不小,取就取吧!但他为什么不在李阀内乱的时候留下点伏笔呢?反间计是寇仲唯一能干掉李世民的方法,至少不能让他赢得那么轻松,就算徐子陵不愿意,他也完全可以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嘛!他多动动脑筋完全可以让李阀从此有力防守而无力进攻,即便因此取不到宝藏也值!
寇仲去塞外那一段,我认为是大唐里最大的败笔!他的理由是宋金刚牵制李阀,他有时间去游玩。这就像是两个人赛跑,自己已经远远落后于对方,忽然对方摔倒了,任何人都会趁此机会奋起直追,寇仲的选择却是暂停!他低估了李世民,李世民可从来没有低估他!从情节上来看,这段旅程有武打、有战争、有爱情,按理应该是很精彩的,但我看这段的时候心里总是横着根刺,他干的都不是他最应该干的事情,徐子陵说他在逃避,我看一点不错!尽管他有了很多收获,但代价却是更加恶劣的战略格局!而他的收获无助于改变这样的格局!他本来可以干很多正事儿的:扩展地盘,增加实力;与飞马牧场修好,攻打襄阳;甚至到洛阳把王世充给干掉,取而代之!无论干成哪一件事,他都不会像现在这么凄惨!干这些事也许不容易,但也不会比取宝藏更难。巴蜀以洛阳的得失作为归降的条件,这是李世民逼寇仲来洛阳送死,其实寇仲何必那么在乎呢!宋缺也许不能使解晖改变主意,至少能使巴蜀内乱,这样唐军同样无法借巴蜀南下。何况,只要寇仲的力量足够强大,即便李世民得了洛阳,解晖真能下决心与寇仲宋缺作对吗?而寇仲从来没想过这方面的可能,他想的只是应付李世民在洛阳的挑战,不像个统帅,更像个赌气的孩子!
他的几次胜仗,都是战术上的胜仗,而且有很大的幸运成分。他的身体练过长生诀,能屡屡创造奇迹,但军队可不一样,一旦碰上李世民这样的对手,无论是战略战术都一败涂地!更何况他并没有认真的经营少帅军,随时准备找借口到江湖上闯荡。我总觉得他一开始说打天下只是赌气和闹着玩儿,到后来骑虎难下,但他在潜意识里一直想摆脱少帅军,和徐子陵一起笑傲江湖才是他最喜欢干的事。或者说,是黄易骑虎难下了,是黄易缺乏战略头脑,他也许认真研究过玄学,至于军事,他所熟悉的恐怕只是即时战略游戏!一到关键时刻,更是窘态毕露。黄易毕竟不是田中芳树,更不是罗贯中!
假如寇仲当政,真的会不如李世民吗?不见得!
Review 1
黄易小说最大的魅力就是从不回避人最真实的欲望,哪怕是主角,也会对美色、金钱、权位产生不可阻止的欲望。
寇仲就是在欲望的刺激下走上了争霸天下之路,在李阀战船上被李家将领看轻,追求李秀宁而不得,再被慈航静斋的“点皇帝”所忽视,这些让他迫切的想要证明自己,而既然当时处于乱世,大家都在争皇帝,那么寇仲也决定用“做皇帝”这个终极指标来证明自己。
寇仲其实不是想当皇帝,而是想证明自己并非扬州城的小混混,并博得心爱人的欢心罢了。
所以当他已经成为人尽皆知的大英雄时,让李世民做皇帝也成了他可以接受的结局。
这里面固然有徐子陵“忽悠”的成分,但也是符合寇仲这个人物性格的。
义薄云天、至情至性的人,会在得天下时魅力四射,但其实不合适真的去坐天下。
Q3 慈航静斋
Q : 为什么心怀天下的慈航静斋那么遭人厌恶?
作者:我有两斤节操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736986/answer/122235780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A1
补充一下,很多人说把师妃暄写成这样是为了符合历史,被迫为之。
实际上我们想想,在原有的框架里面,有多少地方可以让师妃暄的行为不要那么恶心的?说说随便想到的几个:
-
成都,在成都劝寇仲,并不算一个差的时间节点,但是一定要用耍赖的方式吗?打个比方,寇仲取成都之前,埋个伏笔,问寇仲“少帅真的那么想当皇帝吗?”在成都时,也同样可以“我只有一个问题,少帅真的那么想当皇帝吗?”然后寇仲自己反思其实没那么想当皇帝,师妃暄和徐子陵可以开导他,如何让少帅军兄弟们理解,如何让天下的局面更好。甚至寇仲与突厥决战的理想,也可以加入一下师妃暄的引导。但是黄师就是写成了师妃暄的耍赖。
-
双龙去长安拼死帮李二,真的一定要让师妃暄躺平吗?看黄师书多的人就知道,修天道必须要出世这个设定压根就不存在,哪本书都有入世了好多年最后破碎的(而且盛唐过了几十年师妃暄出世修行了几十年也没破碎,破碎的契机还是靠明空给的,然后明空几乎秒破碎。目前破碎成功的都是接触到破碎而有了终极理想选择出世的,没有一个因为出世所以能破碎的)。即使一定让师妃暄回去修行,完全可以安排个修行中感应到不对,下山拼死以重伤的代价帮徐子陵挡下魔门致命暗算,然后再退场啥的。但是愣是让她躺平十几卷,双龙险死环生,关键时刻靠偷听。
-
樊清惠和宋缺的理念之争,一个认为要民族融合,一个认为要汉人正统,到师妃暄这里政治理念就不能比他师傅稍微有点更新和进步吗?稍微多刻画点选李二的理由很难吗?但是真的就没有,而且即使继承她师傅的观念,在民族融合这一点上完全没给李二刻画啊,反而寇仲是塞外转了一圈一堆好兄弟,到了盛唐三部曲龙鹰还在借用少帅威名。
-
实在不行让宿敌婠婠多拖她点时间,或者她去拖一会儿婠婠行不行。然而书里面她跟婠婠也就开始稍微交手了几次,打得很草率就收手了,后面婠婠忙个不停,她直接在家躺平,靠着双龙开挂实现她的理想,最后还被婠婠偷了家。
-
最重要的,即使我们就把她的立场完完全全100%放在李二而不是天下这边,那么,作为天下正道之首,能不能在李二的继承人身份这个问题上,稍微做点事情。说实在的我看到双龙进长安的时候,一直觉得静斋应该在李阀有布局,关键时刻师妃暄甚至樊清惠可以施加一定的影响力。然而书里面真的一点也没有,反而是宋缺早早布下封德彝这么关键的棋子。长期想想樊清惠跟宋缺石之轩比,人家武力更强,入世谋划也更深,智力布局更出色,最后盛唐里面朝堂被明空偷家,正道被法明占据,天道也是明空先修成,师妃暄自从躺平之后一路躺平到百岁,修天道真是修了个寂寞。实际上盛唐里面黑静斋的细节太多了,光是地尼看了道心种魔觉得肯定练不成,一下子就把静斋的上限钉死了。
A2
圣母婊的定义是什么?“道德绑架其他人,要求其自我牺牲或蒙受损失,自己却一毛不拔。”
那么我们看看大唐双龙传里(而非历史上)的师妃暄:
1、死保李世民,说李世民当皇帝会是个最好的皇帝。但对于李世民不是太子这个最重要的问题,没有任何处理办法。(事实上寇仲也因为这个顾虑才一直不同意退让)
2、李世民军功盖世为什么当不上太子?因为魔门派了尹德妃和张婕妤去睡服李渊,吹枕头风。
3、师妃暄是天下第一美女。
4、师妃暄狂砍寇仲的时候,用“我为了天下可以做出任何牺牲”来粉饰自己(“妃暄可以狠心杀你,正因我为的是百姓苍生,可为此作个人的任何牺牲,包括永远不能进窥天道,又或终生歉疚”)
那么,很明显最合理的方法,就是师仙子稍微自我牺牲一点,去给李渊当小老婆,然后用枕头风击败枕头风。
寇可往,我亦可往。
魔门做得,我做不得?
都不需要进谗言,按小说里的设定,李渊如果公正看待几个儿子,自然会让李世民当太子。
然后再去说服寇仲“如今李世民的道路已经开拓出来了。而且我已经为天下万民做了牺牲,你是不是也可以牺牲一点?”,会容易很多。
但师妃暄是怎么做的呢?一边叫着李世民当皇帝太重要了为此必须不惜做出牺牲,一边四处摇人,狂砍寇仲。
这他喵不就是圣母婊?
这能不被人厌恶吗?
可能有人要说了:“师仙子兰心蕙质,不懂得勾引男人啊。就算去给李渊当小老婆,争宠也争不过魔门那俩,岂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对此,我的回答是: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大唐双龙传里最会勾引男人的,就是师妃暄啊!
A3
其实覆雨翻云里面言静庵秦梦瑶的慈航静斋,不讨厌。静斋的讨厌完全在于大唐。
大唐的静斋讨厌就讨厌在,所谓的心怀天下只是号称,实际上根本没看出来真的心怀天下。
咱们看大唐里面静斋做的事:
-
师妃暄问问题选明主。这个一开始觉得没啥,但是后面静斋仿佛问完就认定了非要是李世民,从来没有给过寇仲机会。
-
选了李世民就选了李世民吧,好歹干点正事,把李世民不是太子的问题解决了吧?毕竟李建成和李元吉又是突厥又是魔门的。然而这部里面静斋真的对付魔门,除了师妃暄跟婠婠打了几次很草率的架,基本没干过啥。可能真正说起来对付魔门还是靠碧秀心对石之轩,那对付的方法算个什么事儿?不丢人吗?
-
对付起魔门来没见积极,对付起双龙来积极得一塌糊涂。又是四大圣僧又是宁道奇,然后李世民各种想弄死双龙也没见他们说一句话。后面宁道奇和宋缺九刀之战,也是让人感觉樊清惠不干正事。或者说静斋总给人感觉,塞外和魔门强敌环饲,然而静斋总是先对付好人。试想,真的宁道奇和宋缺同归于尽了,或者按宋缺说的他给宁道奇劈死了自己重伤,靠谁对付突厥和魔门?靠他们自己还是李世民那个高手如云然而石之轩祝玉妍可以一个人秒全体的天策府?
-
胡汉之争。这事儿静斋就特么是扯淡,倒不是说民族融合本身有问题,问题是李世民和寇仲谁代表民族融合?李世民跟融合唯一的关系就是几分之一的胡人血统,实际上一点用没有,人家突厥分分钟十万大军兵临城下,何曾跟你谈过一句民族融合?反倒寇仲,塞外个个是兄弟,宋缺要的汉人正统他符合,樊清惠要的民族融合,他更符合。
-
成都。这事儿真的太恶心,赌约定了,寇仲赢了,到头来师妃暄坐那耍赖,实在太没有风度了。而且这个耍赖带来的后果,是之后在长安的险死还生。魔门团结之后,主角团不是运气好就真团灭了,而且最好静斋也还是没干啥事儿帮助主角团。
总体来说,静斋心怀天下的几点理由,李世民当皇帝更好,李世民统一更快更保险,民族融合大趋势,在读者来看,没一个站得住脚。
当然以前我觉得,黄易是写到后面为了符合历史没办法了。但是看到采访,黄易自己女性角色最喜欢婠婠,以及盛唐里面的很多描写,感觉黄易本身就挺黑静斋的。
A4
大家喜欢的故事是下克上,草根逆袭的故事,阴谋也好,阳谋也罢,做事情各凭本事,你想要什么就真实的去做。
但是,就在隋末风起云涌,英雄用武,各路豪杰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慈航静斋出现了。好家伙,她一出现仿佛这个天下就是她家的,她说给谁就给谁,不容反驳,不容置疑,质疑的都是异端是反正义的野心家。
凭什么?这个天下就是你慈航静斋说了算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大家争天下各凭本事,凭什么你选的人就是天下正统?说到底,读者反感的不是慈航静斋,而是她们这种高高在上的做事儿态度。尤其是在隋末这种英雄辈出,各凭本事的年代,大家都忍受不了一个充满反抗的氛围里出现一个权威。
再说说这个慈航静斋做事儿,核心就俩字儿,色诱。
我也不懂为什么一个出家人的门派,两代弟子三个人,拿手好戏都是出卖色相。
师傅梵清惠出卖色相最终让宋缺本人退出天下争霸,若宋缺在,天下寇仲唾手可得。
徒弟师妃暄也是出卖色相最终让徐子陵没有成为最好朋友的帮手,若徐子陵在,慈航静斋加上魔门加上李阀三方围剿也不是双龙的对手。
碧秀心……行吧,她是被强暴的受害者。但是你一个受害者,当年为了阻止施暴者当了他这么多年的媳妇,最后还是被施暴者杀害死了!你作为一个天下第一正派的手段就这个?就这个?行吧。你做出了牺牲我也不好说什么。但是,佛门四大圣僧加上你本人加上梵清惠加上天刀宋缺和散人宁道奇,还对付不了区区一个石之轩?非得就布施肉身?
A5
师妃暄在成都劝退寇仲一段,表现出她气急攻心,情绪几近失控的状态。如果李世民失败,意味着师妃暄的任务失败,也表示慈航静斋就要失势,站不住白道首位了。
所以,这时她也顾不上颜面,以自己的性命要胁,说都是为了天下大义,而寇仲成了正义的反方。期间,她更不断以眼色和表情施压徐子陵,最后离开还要徐子陵送她,言行间卖弄风情,简直就像青楼女子一样。
师妃暄狗急跳墙了,她美丽的外表仍在,但内心实在不堪细察。至此,她在许多读者心里崩得一塌糊涂。
连同宋缺,也因为梵清惠而放弃天下,再难登大堂之雅。我甚至好奇宋缺「缺」的是不是脑子呢?
从另一方面来看,也颇有一种趣味。
那就是宋缺也没有选择梵清惠,他选的是刀道和前途。可知宋缺和梵清惠曾经喜欢过彼此,但各有各的追求,谈不拢,所以无疾而终。
徐子陵在劝宋师道去追求商秀珣时,说道:「真正的爱是可以推倒任何人为的障碍,并可以为对方作出任何牺牲。」
如果以这句话作为真爱的标准,那么碧秀心对石之轩的爱货真价实。
她奉师门之命去对付石之轩,却因嫁给石之轩而被逐出师门。可是,她一直在等他,为他生下女儿,也让孩子姓石。死前更告诉石青璇,说她不后悔……
碧秀心是慈航静斋的异类,她放弃修道,真心爱上一个男人。
石之轩因为她的深情、自己的愧疚,以及女儿的幸福,最终放下了对魔道的追求,也使碧秀心得到了最大的功德圆满。
当石之轩吟出「一见不疑」时,我觉得很感动,眼眶热热的。
为什么呢?
可能是因为这个悲伤的爱情故事里面,有人间最难得的「真挚」吧。
Review 2 出彩的文字
链接: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264177
刘黑闼是《大唐》中我最欣赏的人物,记得网上有人这样评价历史上的刘黑闼:他为窦建德悲剧的霸业抹上了最壮丽的余辉。《大唐》中黑闼应该是犹过之而无不及。雪原上与双龙的一见如故,对素素的一见倾心,印证了那句古语“倾盖如故,白首犹新”。黑闼有种天生的英雄气概,豪侠风骨。纵横天下的超卓,意气深重的高义,相逢仰天一声长笑,骄傲自负若跋峰寒辈也为之心折。总是忍不住将黑闼与李靖作比较,同样是情同双龙两位长兄的乱世豪杰,同样是各位其住以致不得不公私分明,但在黑闼的豪爽中更能感到一种在复杂的利益争夺的乱世中的肝胆相照,兄弟手足的情义,至少比李靖多了一份真诚。宿命与悲剧是黑闼一生的主旋律,或许黄易借宁道奇的相面未免太过离奇,但历史上的黑闼的结局确实一种宿命与悲剧。窦建德兵败身死,黑闼本已解甲归田,高士贤等人怕遭李唐陷害,决定起兵对抗,经过占卜推举一位刘姓将军为首领,先找到刘雅,话不投机,于是又找到黑闼。身负窦建德知遇之恩的黑闼慷然应允,屠牛起兵。“山根太低,煞气太重”黑闼注定是乱世之匣中渴血鸣的宝刀,纵不能斩却天下不平事,也必寸寸碎断于转战天下之间。一见倾心,因为爱你,所以离开。黑闼遇素素为他的悲壮抹上了一带凄婉。无情未必真豪杰,英雄无奈是多情。黑闼托子陵送给素素的贺礼永远是他心中的痛,而素素临终前误将“刘大哥”听作“李大哥”更让人为这位英雄神伤。或许刘黑闼才是寇仲的命运,生命在宿命与悲剧的煎熬中才更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相对娶娇妻,得封侯的李靖,刘黑闼只是一个失败者,但套用梁羽生评价另一位失败者南霁云的豪言:敢笑李靖不丈夫,直呼黑闼是男儿。
沈落雁是《大唐》前半部最出彩的女子。记得当年第一次看时,总为子陵不喜欢沈军师觉得很不舒服。也知道《大唐》中师妃暄,绾绾,石青璇,尚秀芳属于那种仙子级数的惊艳,落雁只是凡间女子,但还是觉得人间灵秀胜过天上仙子。李密忠诚不二的左膀右臂有着令须眉汗颜的足智多谋,更有着无穷的魅力。洛水刺杀独孤霸如芙蓉出水般的沈落雁才更像凌波微步的洛神。辅助李密战无不胜的美人军师时时刻刻都释放着她迷人的光芒与气息,即使是追杀自己的情人时明眸善睐,巧笑盼兮之间也流露着款款深情,倾倒众生。青春闪耀的背后是流水无情的落寞,正如侯希白美人扇中的沈落雁,脱掉征袍铁衣,放下羽扇纶巾,沅芷兰若为邻,头戴黄花的她却有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的落寞与神伤。或许如《蒹葭》对在水一方的伊人可遇而不可求的惆怅,又或如《东邪西毒》中张曼玉面对铜镜,韶华已逝,爱人却不在身边的落寞。玫瑰的灿烂与水仙的忧郁都集中到了这位美人军师身上,可惜子陵却不来欣赏。洛阳桥下的一个强吻代表了一切的终结,徐子陵若是真的无情,为何此时又显得软弱,还是有些口不应心的虚伪。洛阳之战,李密兵败,落雁与子陵相遇,一个说:“徐子陵,你好!”另一个苦笑道:“美人军师请。”细细品来,别有风味。
黄易称师仙子是洛神再现,但她却没有留枕魏王的多情,更应是《逍遥游》中姑射仙子吧。我个人对神仙的感觉一直不是很强烈,印象最深还是东坡的:“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除了仙气之外,恐怕还有加上维纳斯的绝世容颜与雅典娜的庄严了。也许师妃暄如姑射仙子一样,其尘垢秕糠都可铸成圣人,故令我等凡人自惭形秽。仙子本应当齐万物,逍遥游,为何又有涉足凡间。心中本应无一物,现今惹了尘埃,无论如何擦拭,都已着相了。
再次想起师妃暄的长桥说禅,忽然能够理解当时子陵为什么听的如此入神。正如净念禅院门前的对联一样,在大梦人未觉的人生中,名利客和迷梦人苦苦的挣扎。江湖一入深似海,从此此身非我有。披上凤冠霞衣,涂上脂粉艳丽,尽情地演绎激情,换来的只有幕布落下的寂洛。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如何不让人在寂落追求虚空的自慰。但破相扫执却还要追求指引生命的真义,抚平了伤痛还要去感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满的是师妃暄布道说法是对神仙的渴望,只会用人生如梦的虚幻对号入座地“点化”苦海中的挣扎者。剑心通明,圆融浑觉,再无破绽。飘然成仙真的那么好吗?琼楼玉宇,起舞弄清影,不会高处不胜寒吗?贞观十年相对白衣赤足的空灵与美丽,剑心通明的师妃暄应该在受着苦海众生顶礼膜拜。送一句诗给师妃暄:“长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如果说师妃暄是曹植笔下神圣庄严的洛神,绾绾则是屈子赋中奇诡多情的山鬼。虚无缥缈的无质感,春梦秋云的乍现,雾一样凄迷的眼神,还有那动人的白衣赤足,带着楚山的烟雨从屈子的词赋中幻化出来。阴癸派的断绝人性,冷漠无情又赋予了绾绾荒漠一样的死寂。荒漠的死寂与楚风的多情糅合成了那个变化莫测却又摄人魂魄的山鬼。如同那位失意落寞却又执着追求真爱有着巫山云雨般美丽气质的山鬼一样,绾绾在她那献身魔门的大业的荒漠的生命中时时闪现出被压抑的女性最美。她那含睇宜笑,窈窕动人的充满了最自然气息的摇曳多姿,她那含烟带雨、怅然若失、含蓄哀婉的绵绵思郁,将女性最本质的美丽展现到了极致,语言的述说只是一种徒劳。如果说厉胜男的爱情是体现了充盈于天地的生命力,赵敏的爱情是表达了集传统现代于一身的完美,那绾绾则是神话时代质朴清新爱情的再现。绾绾与子陵的对手戏永远是大唐最美的亮点,在两人亦真亦幻,若有若无的爱情游戏中,都不知不觉进入自己的角色。绾绾清水出芙蓉般的爱情展示,子陵欲拒还迎的无可奈何。巴蜀栈道边的联手退敌,无漏密道中舍身相护,荒村风云里为爱出头,更有爱你恨你的一生一世。在那份天然的凄迷哀婉之中更有一种对爱情与美丽执着追求的健康,纯真,自然,动人。正如当年连以老夫子自居的程颐都称赞“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为“鬼语”一样,谁人又不会为绾绾的美丽心动呢?掩罢六十三卷的大唐,贞观十年雨雪深处的白衣赤足,已成为如灵雨般空灵,瑞雪般温馨的最美画面拓印在心书之上。诚然师妃暄夺日月之光芒的洛神,但她永远高高在上地与人保持着距离,是天界的华美;绾绾只是一个精灵,超越了世俗却是被十丈软红覆盖了的自然美丽,闭上眼睛能够感觉到她,是凡间的至真之美。属于我们的世界毕竟还是凡间。
绾绾伤感落寞似乎是少女的怀春,而祝玉妍内心深处的哀怨应是怨妇的绝望。苦苦支撑阴癸派二十年,一见邪王误终身,祝玉妍感到应该是无法承受的疲惫与痛苦。祝玉妍的一生用一个字来概括是:错。绝代风华,一腔柔情,呼风唤雨风光无限的阴后的背后只有绵绵无绝期的伤恨。“美人卷珠帘,深坐蹙娥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形容祝玉妍再恰当不过。
相对于祝玉妍,碧秀心得到的更多,失去的也更多。当年箫技冠绝天下的绝代佳人也只有石之轩这种花间佳公子堪作知音,只叹正邪不两立,遗恨收场。如果说梵清惠师妃暄师徒是高高在上的神仙,那碧秀心则是私恋凡尘的仙女。敢冒师门大不韪,甚至不顾身败名裂,至死不悔,不得不令人佩服碧秀心的勇气和大智慧。碧血秀心,香魂无断绝,惟有余音袅袅让后人联翩。
Q4 大唐中的白道
Q : 大唐中的白道是干什么吃的?
A : 看完大唐后,有一个疑问一直在我的脑海中萦绕,那就是大唐的白道是干什么吃的?他们成天都在想什么?他们是不是有点太低能了?
书中说两大圣地为首的白道千多年来一直与魔门斗争并一直压制魔门,可是在大唐中我却完全看不到有这种迹象。 魔门中人才辈出:八大高手、绾绾、杨虚彦、林士宏、任少名、白清儿、尹祖文等等都是在争霸天下的大舞台上的活跃人物,不论是幕后策划也好、身体力行也好,总之都为魔门大业添砖加瓦。反观白道人物屈指可数:宁道奇、梵清惠、师妃暄、碧秀心、四大圣僧、了空而已,至于年轻一辈的白道高手更是一个也欠奉,覆雨翻云中还有十八种子高手,并且都同魔门和外族进行了惨烈的斗争。本书不知为何一个也没有更别提斗争了。
就是宁道奇、梵清惠、师妃暄、碧秀心、四大圣僧、了空这几个代表白道的高手,看看他们都干了些什么,基本上就是与双龙过不去,让双龙退出争天下!而在与魔门的斗争上基本上是毫无作为。宁道奇、梵清惠、碧秀心、四大圣僧唯一做出点成绩的就是让老石退隐了几年,但是在老石退隐和出山后的布置和手段他们要么就是茫然不知要么就是无能为力,根本就不知该干点什么和能干点什么去阻止天下形势按魔门的意图发展。他们唯一做的就是动动嘴在立场上支持李世民,增加李世民的声望。可是如果白道只是宁、梵、师、碧、四大圣僧、了空这几个人,其余都是碌碌无为之辈,并且没有任何一支武装力量为代表,白道的支持又能有多大份量?!宁道奇、梵清惠、四大圣僧、了空说得好听是自重身份不轻易出手,说难听点就是摆臭架子、偷懒。石之轩和祝玉妍身份不低吧?可哪个不是既出脑、又出力,不遗余力地为事业奋斗?这一点是那些所谓白道泰斗万万比不上的。退一步说他们自己与世无争,但培养一些优秀的弟子后辈与魔门斗争总是应该的吧,但是除了一个师妃暄就再也没有一个能摆的上台面的了。而就是这个师妃暄除了积极的请四大圣僧和老宁刁难双龙和与绾绾打了几场架其余的就是四处游说为李世民造声势。而绾绾可不同,她除了对抗师妃暄,其余的时间可是从不闲着,从书中的笔墨对其描写之多就可看出,双龙与阴癸派的斗争其中绝大部分是体现在与绾绾的较量上。
也许有人会说师妃暄四处游说为李世民造声势并劝服了很多势力降唐,这可是为以后唐统一天下贡献颇大,要比老石、阴后、赵德言的努力效率高多了。可这恰恰是白道愚蠢的表现,师妃暄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在帮敌人的忙,本来魔门欠缺的就是会打仗的统帅,正好有师妃暄与李世民的帮忙,可令他们坐享其成。白道只知道帮李世民打天下,却不知帮李世民夺帝位!正是舍本逐末的做法!!眼看着李世民在与建成、元吉的斗争中岌岌可危却毫无作为,无能为力!连宋缺都知道在李渊身边派个卧底而这些所谓代表白道和天下百姓的高层人士却一点行之有效的计划和方法都想不出,更妄论行动了。而唯一能阻止魔门得逞的双龙却屡遭他们的打击迫害,真是令亲者痛、仇者快呀!
要说白道的能力实在有限,当初铁骑会欲与林士宏结盟一举控制南方的局势,天下有识之人都看得分明,宋家就屡次意图破坏未果,不知当时白道是连看清楚形势的能力都没有呢还是自知无力加以阻止甚或高明至知道双龙能完成这项任务,反正白道是一点行动也无。另外突利可汗能否安然北返当时是关系到中土与突厥命运的大事,可白道只是在突利抵达洛阳后由宁道奇露一次面逼退阴后算出了一点力,可是要知道突利能够抵达洛阳可是带有很大幸运的成分,要不是遇上双龙突利早就死了,在到达洛阳的途中更是九死一生,白道就任由几方势力围剿突利而毫不插手干涉,是无能为力呢还是根本对魔门、东西突厥、李元吉的阴谋一无所知,茫然不晓得当时的情况?类似情况还有很多,魔门的许多阴谋都是双龙破坏的,而这些时候白道都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要说双龙才是天下苍生的救世主一点也不过分,如果当年双龙没有从四大圣僧和宁道奇、了空手下逃脱,就靠白道那点作为那么天下的结局只会有一个:魔门窃取李家的胜利果实,但终敌不过突厥大军的入侵,元朝的历史提前上演。所以说双龙真是少一点本领也不行啊!!!
也许有些读者会说,黄大师这样写的目的是要突出双龙的形象和作用,事情如果都让白道办了还要双龙干什么?但我觉得也不要太极端了吧,多少也应该有几个人才,出点力干点有意义的事吧,最起码在争取李世民夺得帝位的事上应该做些努力,因为这件事太重要了,在后期白道至少50%以上的精力要花在这件事上,否则显得他们太蠢了吧?我觉得覆雨翻云在这方面就处理得不错,白道、黑道、魔门都有较强实力,白道也是高手众多,能人辈出,这样两大圣地代表白道支持谁,谁就能在争霸天下的斗争中占有有利形势才显得合情合理。而且白道的积极作用并不影响书中主人公所起的突出作用。
Q5 师妃暄和徐子陵
Q : 师妃暄为什么不跟徐子陵在一起?
A : 很多读者都很生气。
其实师妃暄用心良苦,这是黄易最精彩的人物关系布局。
(1)徐子陵能和石青璇在一起,根本不亏。
(2)石之轩太厉害了。如果他知道自己的女婿被抢了,会是什么后果?在龙泉之恋那里,其实徐子陵和师妃暄是有机会在一起的。但是镜泊湖一战,师徐联手没杀掉石之轩。在师妃暄抱着徐子陵为他疗伤的时候,她估计就知道这段恋情必须结束了。否则石之轩之后肯定杀了这对鸳鸯。
(3)反过来,如果徐子陵和石青璇在一起了,那么石之轩的破绽就可以继续被利用。就像《倚天》
里张教主的最大贡献是拐走了朝廷一号 boss 赵郡主,《大唐》里徐子陵的最大贡献就是统战了魔门一号 boss 石邪王。
(4)婠婠可以接受徐子陵和石青璇在一起,但是如果徐子陵跟师妃暄在一起,这就意味着婠婠输给了对手,她也会炸毛。
(5)师妃暄这边,李世民和侯希白要是知道爱豆跟徐子陵在一起了,后果也很严重。想想李世民以为徐子陵和他同病相怜的时候什么样吧。
(6)碧秀心和石之轩结婚,对慈航静斋的声望已经是一个沉重打击了,如果再出现继承人和男人跑掉的事,那么以后静斋就没法出来混了。交际花必须要游刃有余,而不能出卖色相乃至结婚。
(7)师妃暄和梵清惠关系同样紧密。祝玉妍曾说,如果师妃暄有什么三长两短,梵清惠会出山大开杀戒。梵清惠和师妃暄待在一起的时候,就像母女。而且梵清惠根本不怕徐子陵来见师妃暄,不像抓早恋的父母,这是一种深层的信任。为了梵清惠,为了师门的责任,师妃暄的压力也很大。
(8)石青璇既是师妃暄半个师妹,也是遗孤。师妃暄能跟她抢男人吗?徐子陵杀席应,与石青璇不辞而别。石青璇误以为师徐一起离开,还偷偷吃醋。师妃暄还细心地特意去见石青璇,消除误会。其实师妃暄早就想成全徐石了。
(9)爱情对于有的人来说,并不是一切。师妃暄也有她的追求。呜呼!
(10)师妃暄甚至跟徐子陵说,她只是不能做徐子陵世俗意义的妻子,心都完全给了徐子陵。这已经是莫大的安慰与恩宠了。大家不要那么俗,只想着皮囊上的东西~
Review 3
就微观层面来说,“大唐双龙传”这部小说没有太多值得一提的,只需略微说一下“文笔”这一要素。这部小说的文笔最大的优点是幽默风趣,寇仲的语言特征总是有令人忍俊不禁的感受。但这部小说文笔方面最糟糕的,与港台作家(金庸除外)最常有的通病如出一辙,就是“古今夹生饭”,古人说现代人的话,用现代才有的术语,例如什么“数量级”之类的。而且,黄易的问题比其他台湾作家更多了一重,不但是古人说现代话,而且是说广东话。什么“一世人两兄弟”之类的,是现代广东(严格来说是香港)才有的“俗语”。
我不能明白黄易为什么要用这种语言。如果说是为了幽默风趣,不用这类明显与其作品背景格格不入的词汇也完全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即小说中有些地方没有出现这些有问题的字眼的地方,也可以非常幽默风趣)。如果说是一种周星驰电影式的故意而为,但显然这部小说的语言风格只是要幽默风趣,而不是要周星驰电影那种冷讽式的黑色幽默。总而言之,这类词汇的使用只是损害而不是增益这部小说在文笔方面的价值,是败笔,是失策。也说明黄易本人并没有使自己的作品成为精品的愿望和追求,甘于流俗。这种创作态度本身大大地制约了他的天份。如果说梁羽生是志大才疏(希望写出精品,但没有这样的天份),那么黄易就显得其志小于其才了。
至于其余微观层面上更为精微细妙的层次和节奏,就更不必论了。没有自觉写出精品的追求,更加不可能在这些复杂困难得多的要素上有所成就。
转谈中观的三要素。
“大唐双龙传”最可惜的一点,正表现在“结构”这一要素上。本来,以“大唐双龙传”的设定,这部小说的结构应该是很容易驾驭才对的。这部小说是典型的“双主角、双主线”结构。通常来说,这类结构比“单主角、单主线”要困难,但黄易的设定使这小说中的“双主角、双主线”结构难度特别地小,与普通的“单主角、单主线”结构差不多。因为,这部小说的两个主角寇仲和徐子凌是同辈朋友的关系,而且二人从一开始就已经相识结交,在整部小说的情节推进过程中,又是聚多分少,两个人差不多等于是一个人,所以“双主角、双主线”与“单主角、单主线”的区别不大。
以前提到过这部小说其实在很多方面模仿了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这里也可以比较一下这两部小说在结构上的异同。“银英”也是典型的“双主角、双主线”结构,但难度就比“大唐双龙传”要高。因为两个主角莱因哈特与杨威利处于敌对两方的阵营之中,而且地位很不一样(莱因哈特在帝国中的地位远远要高于杨威利在同盟中的地位),这使二人的关系对立但又不对等(不是“counterpart”那一种),这就造成了作者在驾驭两条主线时要保持它们形成“平行”的关系比较困难。而又由于二人是敌对关系,当然是除了在战场上直接对垒之外,就没有同时在一个场景中出现机会,于是又带来的两条主线平行发展的情况多,而收束在一处的机会很少的情况,这也带来了结构难以紧凑的困难,因为主线分离而不收束,结构就显得不稳定。而事实上,“银英”中两个主角同台竞技的机会真是少之又少,甚至根本谈不上发生过真正直接对抗的战事。
当然,“银英”在结构上最大的败笔,是作者在中途强行“杀死”了杨威利,导致杨威利这条主线在小说远未到结束的时候就戛然而止,临时把他的义子推上主角的地位,这条主线的结构变成很糟糕的“双层糕结构”,自然也就使全书的所谓“双主角、双主线”结构在小说的后半部分完全失衡,一塌糊涂。就这一点而言,“大唐双龙传”至少没有犯下如此低级而严重的错误。
但“大唐双龙传”在结构上的问题,是它把摊子铺得太大,人物太多,线索太繁复,导致整个架构极端复杂,最后终于失控(表现为结尾非常草率,匆匆收场)。
一部作品结构要紧凑稳定,除了要有清晰的主角及其主线之外,其它线索也必须围绕主线而展开。主线与支线的关系,就有如树干与藤萝的关系,藤萝不可能比树干粗,而且要始终缠绕着树干。但如果人物太多,线索太繁复,这就有如有太多的藤萝,后果是或者藤萝不是缠着树干生长,出现偏离主线的情况;或者是藤萝虽然都缠着树干生长,但太多的藤萝导致人们看不见树干本身,也就是支线的冲淡了主线,使主线显得模糊不清。
“大唐双龙传”的主线还是相当清楚的,但太多的支线就导致了顾此失彼的问题。而且,从金庸小说这些在结构上极其成功的作品可以看到,篇幅越长,人物和线索越多的作品,越需要安排大场景在结构上起到收束线索的功能性作用。姑且称这类收束线索的大场景为“扣子”,因为它们在结构上的作用起到类似扣子的功能。
像“倚天屠龙记”和“天龙八部”的设定都相当宏大,这两部小说就安排了最多的“扣子”式大场景。就以“倚天屠龙记”为例(这部小说最典型),这部小说中仅是与张无忌有关的部分,就有“光明顶当六强”、“万安寺救六大派”、“少林寺屠狮大会”三个扣子式的大场景来收束线索。这是因为第一个扣子中,赵敏这一条线索还没有出现;第二个扣子中,丐帮这一条线索还没有出现;第三个扣子就把所有出现过的线索都收束起来了。“天龙八部”也使用了两个扣子式场景(“少林寺大会”和“雁门关外萧峰自杀”)。
事实上,对于长篇小说,出于结构稳定的考虑,至少需要在小说的结尾处安排一个扣子式场景。这个结尾处的扣子,在“结构”和“情节”两要素上都有重要的意义。结构方面,是因为这时已经到达全书结束的时候,所有线索都已经出现了,后面不会再出现新的线索,因此在这时安排一个收束所有线索的扣子是最适宜也最必要的。在情节方面,这类扣子式的大场景,是全书高潮中的高潮,让小说在最高潮的时候结束(不包括“尾声”),当然是最符合情节安排的需要的。
我们看到,即使像“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甚至是“连城诀”这样更像中篇而不是长篇的作品,都在小说最后的地方安排了“扣子”式的情节。“射雕”是“华山论剑”。“神雕”也有“华山论剑”,但那其实是“尾声”性质的场景,不是“扣子”式场景,杨过在关键时刻毙蒙哥那一场襄阳保卫战,才是“扣子”式场景。“连城诀”则是大佛寺那一场(不过那一场景的描写,在结构上成功,在情节上失败,这一点参见我以前写的“《连城诀》的结构”那一贴的分析)。
“大唐双龙传”的篇幅超过了金庸小说中最长的作品,人物之多,线索之繁复,关系之错综复杂,都超过了金庸小说中最宏篇巨制的作品,那么出于结构稳定的考虑,就更加需要有更多的“扣子”式的大场景来收束大量的线索。但总的看来,这部小说似乎只有洛阳之战那一段勉强可以说是在结构上有收束线索的功能。最大的败笔,是这部小说在结尾的地方本来有一个天然的收束线索的“扣子”式场景,黄易却居然完全没有加以利用,那就是“玄武门事件”。这一事件本来在历史上就是一个矛盾总爆发,各方势力同时发难的大场景,最有利于收束“大唐双龙传”中所有想参与“逐鹿中原”的各方势力所代表的线索。可黄易居然淡化处理这么一个天然而有利的大场景,将之缩小而成一场三下五除二就结束的小规模打斗。
这只能说明一问题,那就是黄易对于“结构”这一要素完全没有意识。他根本不知道长篇小说的创作中,结构是一个极其关键的要素。长篇小说之所以不同于中、短篇小说的一个“质变”的区别,正在于“结构”这一要素上。
当然,这也许不能怪黄易特别差劲,而只能说中国文学从古至今,就甚少作家对结构有明确的意识。事实上,除了金庸小说给我强烈的感觉,作者对于结构是非常有意识的,再没有一个武侠小说领域的作家的作品能给予我这种感觉。其他所有作家都只是随手地写,情节发展到哪里是哪里,完全缺乏整体布局的考虑,当然就不可能想到结构应该如何设定,更不可能照顾结构的需要而安排情节的发展和高潮的处理了。
“大唐双龙传”有些问题看起来似乎是属于“人物”或“情节”方面的,但深究起来,问题其实出在“结构”上。例如这里有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石青璇在刚出场的时候确实吸引人,否则也不会一上手就把徐迷得晕头转向之余当场求爱啦。可是后来似乎是“荒废”了这么一个大好角色,在人们几乎忘记有这么个人时再把她提出来,再硬塞给徐子陵,来个彻彻底底的封建包办婚姻!这是一大败笔啊!!”这表面看起来是“人物”塑造方面的问题,但根子其实在“结构”上。
本来,徐子陵是这部小说的主角,则他的女朋友虽然不是主角,也应该是极其重要的配角,有关的“支线”应该浓墨重彩地详写才对。但由于这部小说的支线太多了,虽然黄易还能注意让主线的地位不受动摇,但以他驾驭庞大结构的能力有限,众多的支线就顾不上来了。石青璇一出场的时候着力地描写了一番,之后就把她这条支线给“忘记”了(最可能的是原因应该是当结构过于复杂的时候,无法适当地安排“情节”来照顾众多的支线,同时塑造众多的“人物”),抛诸脑后。写到后来才突然又记起来,赶忙重拾这一条抛下已久的支线,与徐子陵的主线收束。对石青璇的支线描写不足,就显得二人后来的结合十分草率生硬,欠缺合理的铺垫。
我前面说支线太多导致黄易在处理上顾此失彼,这就是一个重要的例证。结构一复杂,“人物”和“情节”的处理和调度的难度就会急剧上升,这就是为什么长篇小说必须有一个清晰稳定的“结构”来整合“人物”和“情节”这两个要素的根本原因。
应该说,黄易与其他作家(不含金庸)相比,他驾驭结构的能力已经算是不错的了,很多武侠小说家甚至连并不复杂的结构都控制不住,不要说“大唐双龙传”这样的宏篇巨制了。像古龙后期的长篇小说,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完全是“伪长篇”,其实是短篇小说系列,而不是长篇小说。而他早期的长篇小说,往往有头无尾(如“大旗英雄传”、“护花铃”等),连情节完整这一最基本的结构要求都达不到,更不必提稳定紧凑这些更进一步的要求了。梁羽生的长篇小说更是有不少连主角、主线都模糊不清,或即使有,也经常出现偏离主线,离题万里的“信天游”的段落。
但是,黄易在“大唐双龙传”中犯的错误就在于,他既然没有能力驾驭如此宏大的结构,就不应野心如此之大,把摊子铺得自己都控制不了。在“文学影视中的李世民”一贴中,我一再地说到一点,一个小巧但精美的结构,比一个宏大但破绽百出的结构要好。一个优秀的作家,首先是要有自知之明,把自己的作品定位在自己的能力范畴之内,即使是要挑战自己的极限,也不要把目标定到远远超过自己能力的领域之外,以至于肯定不可能达成。
接下来要合并的谈“人物”与“情节”这两个要素。首先要谈的是李世民这一人物。李世民并不是此书的主角,为什么要先谈他呢?并不是因为他是我这个贴子的主角,而是因为他的形象塑造方面的问题,是导致这部小说的两个主角寇仲和徐子陵的形象在最后的地方不如人意的关键,所以要先谈了他,才能谈两个主角的问题。
这“大唐双龙传”中的李世民是一个典型的“半截子英雄”,前半部分对他作为军事天才的描写,虽说不及“大唐风云录”,但与其它所有描写过李世民的作品相比,黄易此书算是最成功的了。但转入兄弟争权阶段,李世民的形象却是急转直下,失败之极。黄易的用心很明显,是想把李世民塑造成一个“外战内行,内战外行”的人物。这种人物,在现实之中不是没有,但这并不等于作者就无需给出一个合理的交待来向读者解释为什么会有如此矛盾的情况出现。
一个简单的解释,是李世民对父兄很忠心,很感念亲情,所以在权力斗争中才如此吃亏。这是大量“美化类”作品都会使用的解释。但问题是,“大唐双龙传”后来对李世民的描写,所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他的善良心软,更是无能!这就与前面对他的军事天才的描写起了严重的冲突。
在评论“秦王李世民”这一话剧时,我已经提到过这部小说的有关问题。因为善良而不愿争,与因为无能而不能争是不同的。像前面提到的“炸药冤案”中,李世民的表现是惊慌失措,那分明是无能,而不是因为善良而忍让。看看其它“美化类”作品中类似的描写就可以明白这一点。如“隋唐英雄传”中,李世民陷于“宫门挂玉带”的冤案之中时,他的表现就可圈可点,他意识到自己被陷害了,但既不惊慌失措,也不作软弱无力的争辩,而是沉着地承受,这显示他不是愚蠢到什么都不明白,而只是因为善良而不愿揭发亲兄弟的作恶而已。又如司马紫烟的“风尘三侠”之中,李建成在魏征的建议下使计让李世民领兵与李密火拼,以图两败俱伤。李世民知道其中有古怪,只是他不愿细想内里的原因。当僚属让他直面李建成的阴谋时,他的流泪也只是表达悲伤,而不是显示软弱。至于“秦王李世民”中的李世民,就更是在李渊的步步进逼下仍处处据理力争,即使到了最后李渊以“天命”来压他时,他的脱下冠帽,高呼“苍天明鉴”,也与在此之前树立起来的正直刚烈的形象吻合得丝丝入扣,没有任何的矛盾。
另外,“大唐双龙传”中的李渊为什么要如此狠心绝情地非置儿子于死地不可?这一点也是难以向读者给出合理解释的,给人的感觉是作者硬要安排他这样做,不是由他的性格自然而然地导致的行为。这小说中的李世民对李渊之忠心耿耿,可以说是绝了。但李渊对他的无情,也是绝了。为什么李渊非要这样自毁长城不可?其它作品中写到李渊对李世民猜忌,通常有三类原因。其一,是李世民本人野心勃勃,有不臣之心,因此招致李渊的忌恨,如“大唐风云录”是其中的典型。其二,是李世民虽然并无野心,但与李渊政见不合,因此招致李渊的不快,如“秦王李世民”是其中的典型。其三,是李世民并无野心,即使与李渊有不同政见也不哼声,但李渊受奸臣妖妃的蒙蔽,“莫须有”地压制李世民。绝大部分“美化类”作品都采用这一类原因。
这小说中的李渊是精明强干之辈,不是昏庸糊涂之人,所以第三类原因只会造成这小说中的李渊形象的人格分裂(即处理其它事情时精明,处理与李世民有关的事情时却糊涂);第一类原因肯定不适合这部小说的“美化”李世民的设定;第二类原因也不很明显,若说李氏父子有过什么政见不合,恐怕只有对待寇仲的态度。但李世民尽管在不愿意的情况下,还是接受李渊的命令杀寇仲;而李渊最后不也照样同意了与寇仲合作?但那“炸药冤案”发生时,恰恰是正与寇仲合作的时候,李渊这样当着他面来训斥李世民,除非是表达他其实不打算与寇仲合作。
黄易这样强行扭曲李世民的性格,大概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即李氏兄弟的争权,如果不把李世民写成软弱无能,寇仲插手相助就没有道理,而他作为主角扭转乾坤的重要性也就无从体现。但是,黄易这样安排情节,造成了另一种困难,即直接导致了后面寇仲的退出和相让很难令人信服。明明是寇仲在政治才干上远胜李世民,形势也于他有利,为什么他还要退出?没办法,于是黄易只好进一步扭曲徐子陵的性格,让他这个寇仲最亲密的朋友“逼”他退让。这就是导致这里很多朋友对徐子陵“性情大变”的不满或不解的根本原因所在。
我以前提到过,中观三要素和宏观主题要素是要互相支持的,但这并不等于四个要素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居于最高地位的当然是宏观的主题,它笼罩着其它所有的要素。而在“人物”和“情节”二者中,又是“人物”统辖着“情节”。情节安排如果要扭曲人物性格,那就不是好的情节。应该是由人物性格来主导情节的发展,才是合理的情况。是人物性格的变化导致了情节的发展,而不是为了情节要发展于是去扭曲人物的性格。而人物性格的每一步变化,都应该在情节上给予合理的解释和铺垫。如果“人物”和“情节”的统辖关系颠倒了,就会出现所谓的“人浮于事”的问题。“大唐双龙传”中却处处出现为了情节向作者已经设定好的方向发展,不惜扭曲损害人物原来已经塑造起来的性格特征,变化又全无征兆,缺乏铺垫和合理的解释,才导致了读者对人物的感受前后大变。
其实导致这部小说在结尾处一塌糊涂的,除了前面提到过的结构、人物方面的原因之外,最关键的一点其实是这部小说的定位有问题。
仔细地分析,“大唐双龙传”的定位实际上横跨了三种类型:田中芳树的“银英”一类的玄幻架空类作品、“大唐风云录”一类的历史小说、金庸小说一类的有历史背景的武侠小说。这三种类型的作品互相之间是存在着矛盾的,正是这矛盾导致了这部小说在结局的安排上进退失据。
在这三种类型的作品中,“银英”一类的玄幻架空类作品所受的约束性是最少的,因为实际上里面的所谓“历史”是虚构出来的,作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改变。这样,如果有需要为了服从于人物性格而改动情节的话,对作者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对于后两种类型的作品来说,可就不是如此了。金庸小说一类的有历史背景的武侠小说,虽然有大量的虚构情节,但历史的总体走势是不能改变的,约束性就比玄幻架空类作品大了。而真正的历史小说,就更加不但要符合历史的总体走势,大量历史事件的描写都不能乱来,因此是约束性最强的作品类型。
“大唐双龙传”乍一看,最类似于的是金庸小说。它里面有很多历史事件,但其实虚构的成分居多。最典型的要数“杨文干事件”,是李氏兄弟争权中的一件重要的历史事件,但“大唐双龙传”对这一事件的描写与历史基本上没有什么关系,时间、地点、目的都完全与历史不相干,只是借用了杨文干这个人名而已。当然,这是可以的,我一向认为小说不必符合历史,只要最关键的一些东西与历史事实吻合就成(如最终是李世民而不是李建成当了皇帝这一类历史事实),对小说来说最重要的是能自圆其说。
但“大唐双龙传”对历史的卷入程度其实比金庸小说深得多。仔细地比较这部小说与金庸小说的情况,就会发现金庸小说中的主角通常不是历史事件中的主角,这就为这些主角最后退出历史提供了合理的条件。但“大唐双龙传”不然,寇仲对隋末唐初历史的卷入程度太深了,他直接地与唐室、甚至是李世民竞争成为天下之主。但历史事实是李世民当了皇帝,寇仲的结局可以说从小说的一开始时就已经被注定了。他或者彻底地失败,或者虽然成功但选择退出,不可能有别的路子。当然,“寻秦记”提供了别的路子,是项少龙扮成秦始皇的样子登基为帝。这一结局很巧妙,但过于剑走偏锋,可以用一次,不能再用第二次。事实上,当“大唐双龙传”快要结束时,就已经有读者猜想黄易会不会走这条旧路,让李世民被害死,然后寇仲扮成他的样子发动玄武门事变杀了李建成、李元吉,逼李渊退位。
此外,金庸小说中的主角,再怎么聪明绝顶、武功超群,都不是有政治才干的人物(韦小宝虽然是最有政治才干的人物,但正如金刚兄指出的那样,在政治上他其实还是不及格),所以他们最后息隐江湖,不但是合理的(没有政治才干,当然在政治战场的竞争中落败),而且也不会令读者觉得遗憾(本来就没有这样的野心,得不到也没什么所谓)。可是,“大唐双龙传”中的主角寇仲却是一个极有政治才干的人物,不但是远远压倒历史上真正的主角李世民,而且小说中其他争夺天下的对手中没有一人能及得上他。而他不但有才干,还有雄心,这就使后面的转折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读者信服和满意。
也就是说,“大唐双龙传”中的主角是一个历史英雄(金庸小说中的主角却是江湖英雄),可历史上真正的主角李世民却又设定为“高大全”人物,无法安排他以阴谋诡计来骗得他退出(像“倚天”中朱元璋对张无忌那样)。这样的人物性格的设定,其实是“银英”一类玄幻架空类作品的通常设定,可是它又引入了历史背景,历史卷入程度之深庶几近于严格的历史小说,这就决定了这部小说最后必定因定位的左摇右摆而“四分五裂”,无法写出合理的结局。
所以我们看到,“大唐双龙传”如果想保留对主角寇仲那样的人物性格的设定,还不如纯粹地把自己定位在“银英”一类的玄幻架空类作品领域里。如果它仍然想深深地卷入历史,那就索性把主角定为历史上真正的主角李世民(即定位到历史小说的领域之内),这样小说与历史的矛盾就可以顺利地解决。但如果它又不想以李世民为主角,那就应该把主角改成徐子陵这样常怀出世之思的人物(也就是定位到金庸小说的领域之内),则他最后的退出历史就能顺理成章。但黄易想兼顾三种文学类型的定位,最终是什么定位都是失败。
这是很典型的一种情况。以往我评论到的一些作品有“错位”的问题,往往是作者开始时定位在某一种文学类型之中,但在后来的写作中错位到另一种文学类型上去。但这部小说的“错位”要复杂得多,是主角的定位出现了问题。
最后说一下主题的问题。
以前曾在评论“天龙八部”时提到过,这部小说采用了“以主题稳定结构”的手法。事实上,一部设定宏大的作品,除了要配套一个复杂的结构来整合“情节”与“人物”之外,也必然要配套一个宏大的主题来笼罩中观层面的三大要素。这就相当于一个大古堡的建筑物,当然要配以大家具等气派宏伟的装修,才算相衬一样。如果这么一个大古堡里居然采用小巧玲珑的日式装修,那一定是错位之极的。所以,宏篇巨制的作品,就必须有同样宏大的主题来支持才行。
可是,“大唐双龙传”这样长篇的作品,它的主题是什么呢?我想了很久,也不能确定这部小说有一个可以笼罩全书的主题(局部性的主题是有的,但没能发现全局性的主题)。当然,没有主题的流行作品比比皆是,像以前评论过的司马紫烟的“风尘三侠”,情节变幻莫测,人物形象也栩栩如生,但就是缺乏一个统辖全书的主题。但“风尘三侠”毕竟是一部“小制作”,没有主题倒也无妨。“大唐双龙传”缺乏全局性的主题,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这部小说的结构会如此之松散,因为像这样长篇的作品中,没有主题来进行统辖,也就无法采用“以主题稳定结构”的手法。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稳定结构的工具,难怪结构容易松散、甚至失控。
连全局性的主题也没有,当然谈不上主题是否足够宏大了。那么局部性的主题又如何呢?我找来找去,大概可以找到两个局部性的主题。其中一个,是关于对战争的残酷性的思考的。这个主题本来可以很宏大的,可惜的是黄易的胸襟实在是太小家子气,寇仲对这个问题思考的结果,竟然是在战争中就是得狠心辣手、铁血无情。如果黄易要表达的是战争使人性沉沦这种宏大的主题的话,这是很好的设计。但显然他并不是要表达这样的主题,不是要描写寇仲在战争中沉沦迷失。这与“大唐风云录”里就是要表达政治斗争令人异化,就是要描写李世民在政治斗争中沉沦迷失的用心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这造成了这一主题的境界极其低下,因为如果认同这种主题表达的话,那就跟军国主义的思想只有一步之遥了。其实,对这种战争残酷性进行反思的主题,燕垒生的“天行健”表达得最好,最有深度,也最有悲剧色彩。
另一个局部性的主题,我想应该是一种关于平民主义和贵族主义的对抗。“大唐双龙传”中描写寇仲不肯退出历史,不是说他有野心,而是将之“美化”为一种平民主义对贵族主义的挑战。寇仲出身贫微,于是他的崛起代表的是“平民也可主宰历史”的观念的胜利,或者用一种比较古代的说法,就是“将相宁有种乎”的思想。说实在,这种主题的表达是相当牵强的,黄易的本意显然也不是真的要主张这种观念,而只是为了把寇仲的追逐权力进行美化,就像史书费尽心思要把李世民的夺权美化成为民请命一样。其实如果黄易放开手脚,不要那么执着于把寇仲塑造成“高大全”人物,而是性格远为复杂的“圆形人物”,那么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包括前面的战争使人性沉沦的主题也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成立了。而且,小说发展到后面,为了勉强让李世民上位,寇仲变成支持李世民,则他的平民主义主张怎么办了?这岂不成了平民主义主动地向贵族主义缴械投降?于是作者在这里悄悄地偷换概念,把平民主义与贵族主义的对抗偷换成汉人正统与胡汉混血的对立,这一下,胡汉混血的李世民就成了“历史正义”或“大势所趋”的代表。为了情节向既定的方向发展,黄易先是扭曲了一个又一个人物的性格,这里又不惜把主题换来换去。主题笼罩情节,变成了情节主导主题,颠三倒四,未知其可也。
前面提到过田中芳树的“银河英雄传”对这部小说的影响很大,这里也可见一斑。除了前面提到过了“银英”也是采用“双主角、双主线”结构外,这小说中的两个主角一个野心没有穷尽(莱因哈特),一个年纪轻轻就巴不得早早退休过领退休金的生活(杨威利),这种性格上的设定与“大唐双龙传”也是类似的(寇仲进取而徐子陵恬淡)。而在主题方面,“银英”倒是有非常明确的笼罩全书的主题,正是关于平民主义的民主政体与贵族主义的独裁政体之间的优劣的思考,这一点显然与前述“大唐双龙传”中关于平民主义和贵族主义的对抗有点儿类似。但是,“大唐双龙传”是古代场景,这样的思考境界有限;而“银英”的时代背景是未来,这样的思考与现实有密切的联系,颇有点先锋主义的味道。不过,“银英”的态度是极其矛盾的。一方面作者不认同贵族主义的独裁政体,但又极力美化这个政体里的独裁者莱因哈特;另一方面作者对平民主义的民主政体的问题有深刻的揭发(政客轻易就能煽动愚民借民主、爱国之名争权夺利、打压异己),但又让杨威利一再地为之辩护。可是,作者仍然安排最后失败的还是民主的同盟,投敌卖国的也是民主选举出来的政客;独裁专政的帝国内部倒是精英云集、团结一致。所以,读者看到最后,还是不明白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意见,到底他倾向的是民主还是独裁?似乎是理论上民主很美妙,但实践起来还是独裁更实在。这种左摇右摆的主题表达,显然更多是因为作者偏爱那身为独裁者的莱因哈特(甚至为此不惜“杀死”在读者心目中更受欢迎的杨威利),那是以人物来主导主题,犯的错误与黄易的差相仿佛。
闲话
我思考过慈航静斋是怎么来的,结论就是——项少龙创立的!作为未来人,老项慧眼钦点了后世各代一哥,慈航仙子们照着教科书还不会看人吗?能不准吗?且纪嫣然琴清等人传下美容美白法典,让后世静斋第一美女辈出。而且这个结论完美解释了为啥静斋南北朝五代十国不出世的原因,因为老项没文化,皇帝只记得李世民朱元璋几个有名的,五代十国他懂个鸡毛。
魔门几大高手近半是死在石之轩手里的,大明尊教几乎都是石之轩铲除的,石之轩堪称正道脊梁
是这样的,也就是碰见徐子陵这种和鲁妙子一样骄傲的选手,要不然师尼姑高低也得留那生孩子。都说徐子陵舔,徐子陵是最自我最洒脱的。